查看原文
其他

典藏|遂昌调查手记

王文胜 语宝 2021-12-26

在“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还没有正式启动的时候,我就想着什么时候做一做“遂昌方言文化典藏”。2013年1月,赵日新老师回安徽绩溪做典藏项目时途经杭州,听了我的想法后建议我可以申请浙江省的课题来做。后来我以“处州遂昌方言与文化研究”的名称申报了浙江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并得以立项。曹志耘老师得知后决定与“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并题建设,我当然求之不得。于是,我与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课题组签订了“浙江遂昌方言文化典藏”立项协议书。

曹志耘老师把遂昌这个点的方言文化典藏交给我做,是因为他认为我是遂昌人。但是,严格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遂昌人,祖籍是新昌县(隶属绍兴),出生于寿昌镇(曾经是县,后归属建德),在我三岁那年,母亲和我们三兄弟随父亲来到了遂昌(隶属丽水)。18岁高中毕业以后,我在北京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松阳、丽水、杭州工作。

由于长期在外地工作,要全程亲自进行遂昌方言和文化调查对我来说是困难的,我必须找一个合作者。于是,我去拜访王正明老师,想让他给我看看有什么合适的人选。王老师的爱人刘晓华是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他自己则是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今丽水学院前身)的退休教师。听了我的想法后,王老师很快就想到了他60年代在遂昌大柘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他就是后来成了我的项目合作人的尹樟达老师。

尹老师曾长期在大柘教小学,系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百名优秀复式教师、浙江省首届功勋教师,刚退休不久。因为是地方名人,再加上天生一副古道热肠,地方上很多事情都会有人找他帮忙。这回是与他素不相识的我要来麻烦他了。由于方言与文化典藏的研究对于尹老师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对是否加入课题团队还有点犹豫。通过一段时间的试拍摄之后,尹老师还是愉快地答应了我们之间的项目合作。

我第一次与他接触,便随他来到了镇边的一个小村子进行现场拍照。那是在2013年9月18日,正好是中秋节的前一天,蓝天白云之下的乡村景色格外的迷人——

10-1◆蓝天白云稻田衬托中的乡村民房

第二天是中秋节,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尹老师兴致勃勃带上相机采风去了。这是他传来的反映大柘中秋八月会的照片,同时还进行了摄像。照片中进行摄像的是他请来帮忙的大柘飞雪婚礼照相馆的老板,叫尹雪明。后来,尹雪明也成了我们这个课题组的成员。

10-2◆大柘中秋八月会

为稳妥起见,我将这几次拍的部分照片和摄像发给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课题组进行鉴定。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尹老师迈开了步伐,怀着满腔的热情,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了对当地文化项目的拍摄工作之中。

大柘是遂昌的一个古老镇子,有很多值得一拍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风物。而且,尹老师世居大柘,不用出门也能从自己家里找到很多符合要求的文化物件。例如,光是冬天取暖的“火笼”[xu33 ləŋ221 ],尹老师家就有三只仍在使用。

10-3◆讲讲火笼的事情

  当然,更多照片可并不像火笼这样可以直接从家中取得。有的需要出远门,甚至要爬过几个山岭。有的要从活动开始跟随到结束,甚至通宵达旦,比如2013年12月25日,为了拍摄一年一度的“打醮”[tiaŋ53 tɕiɐɔ334 ]仪式(见图6-56、图6-57、图6-58),尹老师从傍晚一直熬到天明。很多方言文化现象需要耐心等候,比如农耕、节气、节日、婚丧嫁娶等。说尹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这些活动的动向并不为过,谁家明天要割稻了,谁家后天要嫁人了,都会打动尹老师敏感的神经。有时,拍几张照片还得重复进行解释。有一次,当尹老师将镜头对准一户农家的“粪缸”[pɛ̃33 kɔŋ45 ]厕所 时,脑后突然传来了这么一句:“嚎嚎[0 0 ]惊叹词= [xaŋ45 ]这么无东西拍了罢?连粪缸都乐[ŋɐɔ213] 拍拍儿!”尹老师只好解释几句,不管对方能不能理解。有时,解释是一件无奈而又无聊的事情。

就这样,我在杭州上班,尹老师在大柘拍摄。每拍完一组,尹老师便通过E-mail给我发过来。我会很快就对所拍内容认真进行筛选,并着手相关条目的图册编写工作。特别是2014年春耕前后,当地农事多,再加上节日也多,没隔几天就会收到尹老师发过来的照片。每次收到照片都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而若是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到邮件,我就会感到像是“断粮”了。

2014年6月上旬,“断粮”断得似乎久了些。当时在给研究生们开的“语言学方法论专题”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准备带着研究生叶青和尤超男到大柘进行方言和文化的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是指导研究生记录和整理遂昌大柘方言音系,调查大柘农耕文化。当然,事前与尹老师通过电话联系了。到了尹老师家,才发现他头顶上正包着一块白纱布。原来,5月初的一天,为了做“乌饭”(见图8-40),尹老师上山去采摘乌饭叶,没想到上山途中一脚踏空滚落深坑,头顶被撞出一个洞,鲜血直流,幸亏在用手机立刻联系上他的一个学生后被送往了医院……原来,这正是我一个多月“断粮”的原因!我听了以后内心深感愧疚和不安,尹老师却并不以为然,师母也安慰我别放在心上。当时,我只能在心中祝愿尹老师早日康复!

不过,仍有一些方言文化现象的图片在大柘一带无法获取,这就需要到遂昌其他乡镇的村子里去寻求。当然,不可能进行地毯式搜寻。我们采取了这样几个办法:其一,通过网络打探。比如关于古民居建筑,通过搜索即可知道遂昌焦滩乡的独山村和云峰镇的长濂村均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其二,通过微信群向高中、初中的老同学询问。比如在群里发出“遂昌哪里还有水碓”的求助信息,很快就有回复:新路湾三井村有一个水碓坊。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目的赶往这些地方拍摄。

古人有句话叫作“礼失而求诸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文化现象也只能“求诸野”了,要不了多久,恐怕连“求诸野”也不得。在遂昌石练有一个叫荒茶的偏远小村,那里生活着两位至今仍不愿下山脱贫的老人,与尹老师有亲属关系。2016年5月初的一天,我和我的两个研究生窦林娟、沈敏佳随尹老师乘坐尹雪明的夫人朱飞燕开的专车从大柘出发,一小时后到了一个山脚,然后走了三个小时的山间小路,终于到了这个只有一户人家老两口的小村子。该村不通电,老两口仍然用较原始的“火篮”和“火篾”作为照明工具,用“踏碓”碾米,用石磨磨粉,用“蓬骹”当蚊香。

10-4◆用“火篮”当灯

有些东西只能从博物馆中找了。比如土铳、谷砻、洋油灯、水车什么的,就从大柘镇大田村的一家私人博物馆拍了几张,那个私人博物馆老板是尹老师的表弟,他很欢迎我们去那里拍摄。

有些照片从朋友那里要了些。比如以前普遍存在的板桥,如今一座也找不着了,刚好王正明老师在主持修订新版的《遂昌县志》中的部分章节,我就向他要了一张他于2006年在上江拍摄的板桥(见图1-66)。这座狭窄的板桥我不知走过了多少回,它不仅填补了项目中板桥照的空白,更是勾起了我对少儿时光的美好回忆!

扫一扫购买“中国语言文化典藏”

敬请期待其他卷次上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